科普:对于XSS和CSRF你究竟了解多少

科普:对于XSS和CSRF你究竟了解多少

qq黑客访客2021-10-12 8:32:003093A+A-
  随着Web2.0、社交网络、微博等等一系列新型的互联网产品的诞生,基于Web环境的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各种应用都架设在Web平台上,Web业务的迅速发展也引起黑客们的强烈关注,接踵而至的就是Web安全威胁的凸显。
 
  黑客利用网站操作系统的漏洞和Web服务程序的SQL注入漏洞等得到Web服务器的控制权限,轻则篡改网页内容,重则窃取重要内部数据,更为严重的则是在网页中植入恶意代码,使得网站访问者受到侵害。
 
  如今,Web安全成为焦点,但网站的漏洞还是频频出现,在白帽子们进行网站测试时,恐怕对于SQL注入、XSS跨站、CSRF接触最多,但对于网站的开发者们来说,对这些熟知多少?本文从开发者的角度,对于XSS和CSRF进行简要概述。
 
  PART1 XSS跨站脚本(Cross-site scripting)
 
  XSS成因概括 :
 
  XSS其实就是Html的注入问题,攻击者的输入没有经过严格的控制进入了数据库,最终显示给来访的用户,导致可以在来访用户的浏览器里以浏览用户的身份执行Html代码,数据流程如下:攻击者的Html输入—>web程序—>进入数据库—>web程序—>用户浏览器。
 
  检测方法:
 
  //通常有一些方式可以测试网站是否有正确处理特殊字符:
 
  >='>"><script>alert(document.cookie)</script> <script>alert(document.cookie)</script> <script>alert(vulnerable)</script> %3Cscript%3Ealert('XSS')%3C/script%3E  <script>alert('XSS')</script>
 
  (这个仅限 IE 有效) 攻击手段和目的:
 
  攻击者使被攻击者在浏览器中执行脚本后,如果需要收集来自被攻击者的数据(如cookie或其他敏感信息),可以自行架设一个网站,让被攻击者通过JavaScript等方式把收集好的数据作为参数提交,随后以数据库等形式记录在攻击者自己的服务器上。
 
  a. 盗用 cookie ,获取敏感信息。
 
  b.利用植入 Flash ,通过 crossdomain 权限设置进一步获取更高权限;或者利用Java等得到类似的操作。
 
  c.利用 iframe、frame、XMLHttpRequest或上述Flash等方式,以(被攻击)用户的身份执行一些管理动作,或执行一些一般的如发微博、加好友、发私信等操作。
 
  d.利用可被攻击的域受到其他域信任的特点,以受信任来源的身份请求一些平时不允许的操作,如进行不当的投票活动。
 
  e.在访问量极大的一些页面上的XSS可以攻击一些小型网站,实现DDoS攻击的效果。
 
  漏洞的防御和利用:
 
  避免XSS的方法之一主要是将用户所提供的内容进行过滤,许多语言都有提供对HTML的过滤:
 
  PHP的htmlentities()或是htmlspecialchars()。
 
  Python的cgi.escape()。
 
  ASP的Server.HTMLEncode()。
 
  ASP.NET的Server.HtmlEncode()或功能更强的Microsoft Anti-Cross Site Scripting Library
 
  Java的xssprotect(Open Source Library)。
 
  Node.js的node-validator。使用HTTP头指定类型:
 
  很多时候可以使用HTTP头指定内容的类型,使得输出的内容避免被作为HTML解析。如在PHP语言中使用以下代码:
 
  header
 
  ('Content-Type: text/javascript; charset=utf-8');即可强行指定输出内容为文本/JavaScript脚本(顺便指定了内容编码),而非可以引发攻击的HTML。
 
  PART2 CSRF:冒充用户之手
 
  XSS 是实现 CSRF 的诸多途径中的一条,但绝对不是唯一的一条。一般习惯上把通过 XSS 来实现的 CSRF 称为 XSRF。
 
  CSRF 顾名思义,是伪造请求,冒充用户在站内的正常操作。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网站是通过 cookie 等方式辨识用户身份(包括使用服务器端 Session 的网站,因为 Session ID 也是大多保存在 cookie 里面的),再予以授权的。所以要伪造用户的正常操作,最好的方法是通过 XSS 或链接欺骗等途径,让用户在本机(即拥有身份 cookie 的浏览器端)发起用户所不知道的请求。
 
  要完成一次CSRF攻击,受害者必须依次完成两个步骤:
 
  1.登录受信任网站A,并在本地生成Cookie。
 
  2.在不登出A的情况下,访问危险网站B。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说:“如果我不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中的一个,我就不会受到CSRF的攻击”。是的,确实如此,但你不能保证以下情况不会发生:
 
  1.你不能保证你登录了一个网站后,不再打开一个tab页面并访问另外的网站。
 
  2.你不能保证你关闭浏览器了后,你本地的Cookie立刻过期,你上次的会话已经结束。(事实上,关闭浏览器不能结束一个会话,但大多数人都会错误的认为关闭浏览器就等于退出登录/结束会话了……)
 
  3.上图中所谓的攻击网站,可能是一个存在其他漏洞的可信任的经常被人访问的网站。
 
  上面大概地讲了一下CSRF攻击的思想,下面我将用几个例子详细说说具体的CSRF攻击,这里我以一个银行转账的操作作为例子(仅仅是例子,真实的银行网站没这么傻:>)
 
  示例1:
 
  银行网站A,它以GET请求来完成银行转账的操作,如:
 
  http://www.mybank.com/Transfer.php?toBankId=11&money=1000危险网站B,它里面有一段HTML的代码如下:
 
   首先,你登录了银行网站A,然后访问危险网站B,噢,这时你会发现你的银行账户少了1000块……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银行网站A违反了HTTP规范,使用GET请求更新资源。在访问危险网站B的之前,你已经登录了银行网站A,而B中的img以GET的方式请求第三方资源(这里的第三方就是指银行网站了,原本这是一个合法的请求,但这里被不法分子利用了),所以你的浏览器会带上你的银行网站A的Cookie发出Get请求,去获取资源“http://www.mybank.com/Transfer.php?toBankId=11&money=1000”,结果银行网站服务器收到请求后,认为这是一个更新资源操作(转账操作),所以就立刻进行转账操作……
 
  示例2:
 
  为了杜绝上面的问题,银行决定改用POST请求完成转账操作。
 
  银行网站A的WEB表单如下:
 
  ToBankId: 
 
    Money: 
 
    后台处理页面Transfer.php如下:
 
  <?php      session_start();      if (isset($_REQUEST[';toBankId';] && isset($_REQUEST[';money';]))      {       buy_stocks($_REQUEST[';toBankId';], $_REQUEST[';money';]);      }  > 危险网站B,仍然只是包含那句HTML代码:
 
   和示例1中的操作一样,你首先登录了银行网站A,然后访问危险网站B,结果…..和示例1一样,你再次没了1000块~T_T,这次事故的原因是:银行后台使用了$_REQUEST去获取请求的数据,而$_REQUEST既可以获取GET请求的数据,也可以获取POST请求的数据,这就造成了在后台处理程序无法区分这到底是GET请求的数据还是POST请求的数据。在PHP中,可以使用$_GET和$_POST分别获取GET请求和POST请求的数据。在JAVA中,用于获取请求数据request一样存在不能区分GET请求数据和POST数据的问题。
 
  示例3:
 
  经过前面2个惨痛的教训,银行决定把获取请求数据的方法也改了,改用$_POST,只获取POST请求的数据,后台处理页面Transfer.php代码如下:
 
  <?php       session_start();       if (isset($_POST['toBankId'] && isset($_POST['money']))       {        buy_stocks($_POST['toBankId'], $_POST['money']);       }  ?> 然而,危险网站B与时俱进,它改了一下代码:
 
  IFrame    如果用户仍是继续上面的操作,很不幸,结果将会是再次不见1000块……因为这里危险网站B暗地里发送了POST请求到银行!
 
  总结一下上面3个例子,CSRF主要的攻击模式基本上是以上的3种,其中以第1,2种最为严重,因为触发条件很简单,一个img就可以了,而第3种比较麻烦,需要使用JavaScript,所以使用的机会会比前面的少很多,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只要触发了CSRF攻击,后果都有可能很严重。
 
  理解上面的3种攻击模式,其实可以看出,CSRF攻击是源于WEB的隐式身份验证机制!WEB的身份验证机制虽然可以保证一个请求是来自于某个用户的浏览器,但却无法保证该请求是用户批准发送的!
 
  如何防御?
 
  请求令牌(一种简单有效的防御方法):
 
  首先服务器端要以某种策略生成随机字符串,作为令牌(token),保存在 Session 里。然后在发出请求的页面,把该令牌以隐藏域一类的形式,与其他信息一并发出。在接收请求的页面,把接收到的信息中的令牌与 Session 中的令牌比较,只有一致的时候才处理请求,处理完成后清理session中的值,否则返回 HTTP 403 拒绝请求或者要求用户重新登陆验证身份
 
  令牌来防止 CSRF 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a.虽然请求令牌原理和验证码有相似之处,但不应该像验证码一样,全局使用一个 Session Key。因为请求令牌的方法在理论上是可破解的,破解方式是解析来源页面的文本,获取令牌内容。如果全局使用一个 Session Key,那么危险系数会上升。原则上来说,每个页面的请求令牌都应该放在独立的 Session Key 中。我们在设计服务器端的时候,可以稍加封装,编写一个令牌工具包,将页面的标识作为 Session 中保存令牌的键。
 
  b.在 ajax 技术应用较多的场合,因为很有请求是 JavaScript 发起的,使用静态的模版输出令牌值或多或少有些不方便。但无论如何,请不要提供直接获取令牌值的 API。这么做无疑是锁上了大门,却又把钥匙放在门口,让我们的请求令牌退化为同步令牌。
 
  c.第一点说了请求令牌理论上是可破解的,所以非常重要的场合,应该考虑使用验证码(令牌的一种升级,目前来看破解难度极大),或者要求用户再次输入密码(亚马逊、淘宝的做法)。但这两种方式用户体验都不好,所以需要产品开发者权衡。
 
  d.无论是普通的请求令牌还是验证码,服务器端验证过一定记得销毁。忘记销毁用过的令牌是个很低级但是杀伤力很大的错误。我们学校的选课系统就有这个问题,验证码用完并未销毁,故只要获取一次验证码图片,其中的验证码可以在多次请求中使用(只要不再次刷新验证码图片),一直用到。
 
  如下也列出一些据说能有效防范 CSRF,其实效果甚微或甚至无效的做法:
 
  a.通过 referer 判定来源页面:referer 是在 HTTP Request Head 里面的,也就是由请求的发送者决定的。如果我喜欢,可以给 referer 任何值。当然这个做法并不是毫无作用,起码可以防小白。但我觉得性价比不如令牌。
 
  b.过滤所有用户发布的链接:这个是最无效的做法,因为首先攻击者不一定要从站内发起请求(上面提到过了),而且就算从站内发起请求,途径也远远不知链接一条。比如
 
   就是个不错的选择,还不需要用户去点击,只要用户的浏览器会自动加载图片,就会自动发起请求。
 
  c.在请求发起页面用 alert 弹窗提醒用户:这个方法看上去能干扰站外通过 iframe 发起的 CSRF,但攻击者也可以考虑用 window.alert = function(){}; 把 alert 弄哑,或者干脆脱离 iframe,使用 Flash 来达到目的。
 
  总体来说,目前防御 CSRF 的诸多方法还没几个能彻底无解的。 作为开发者,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提高破解难度。当破解难度达到一定程度,网站就逼近于绝对安全的位置了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黑资讯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 3条评论
  • 可难书尽2022-06-06 05:26:11
  • 的攻击”。是的,确实如此,但你不能保证以下情况不会发生:   1.你不能保证你登录了一个网站后,不再打开一个tab页面并访问另外的网站。   2.你不能保证你关闭浏览器了后,你本地的Cookie立刻过期
  • 慵吋美咩2022-06-06 12:08:47
  • 的问题。   示例3:   经过前面2个惨痛的教训,银行决定把获取请求数据的方法也改了,改用$_POST,只获取POST请求的数据,后台处理页面Transfer.php代码如下:   <?php       session_start();       if (isse
  • 俗野佼人2022-06-06 07:30:05
  • 理页面Transfer.php如下:   <?php      session_start();      if (isset($_REQUEST[';toBankId';] && isset($_REQUEST[

支持Ctrl+Enter提交

黑资讯 ©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Copyright 2015-2020 黑资讯
滇ICP备19002590号-1
Powered by 黑客资讯 Themes by 如有不合适之处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发展历程| 留言建议|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