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矩阵重起下载(黑客帝国矩阵化)

黑客帝国矩阵重起下载(黑客帝国矩阵化)

黑客教程hacker2023-10-08 19:40:40774A+A-

  最惊悚的一种电影技术-银幕换头术

  银幕换头术?

  是什么?

黑客帝国矩阵重起下载(黑客帝国矩阵化)

  其实“银幕换头术 ”只是一个形象的称谓,并非特指某一项具体的电影特效技术,其背后的技术细节也在不断的变化。

  在 2008 年上映的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中,我们不仅看到演员布拉德?皮特以假乱真的老年形象,而且还看到片中的本杰明?巴顿其人老年脸少年身的逼真错位感,这一切都源于“银幕换头术 ”的成功应用。这部影片也由此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速度与激情 7》(2015)再度把“银幕换头术 ”这一技术推向巅峰。在影片拍摄期间,演员保罗?沃克不幸逝世,剧组采用“银幕换头术 ”让保罗?沃克在银幕上“ 起死回生”,不仅顺利完成了影片创作,而且片中保罗?沃克真假难辨的逼真形象让这部电影更具魅力。

  纵观过去几十年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发展演变,不难发现,上世纪90 年代的那一 个十年是 CG 技术发展成熟的时代,获得该奖项的影片从《终结者 2》(1991)经《侏罗纪公园 》(1993)到《独 立 日 》(1996)、《 黑 客 帝 国 》(1999), 计算机技术于电影中的应用为我们创造了液态金属机器、恐龙、外星侵略者等一系列 CG 怪物。

  而步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则是动作捕捉技术一统天下的十年,从《指环王》系列经《 金刚 》(2005)一直到《 阿凡达 》(2009),CG 技术和动作捕捉技术的结合,创造出咕噜、金刚、纳美人等一系列越来越接近于人的形象 。

  近几年来,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影片其技术取向不再单一,《盗梦空间 》(2010)、《 雨果 》(2011)、《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地心引力 》(2013)、《 星际穿越 》(2014)、《机械姬 》(2015)获奖理由各有千秋。

  但从另一角度来说,近些年的好莱坞电影在纯技术层面也鲜有突破性的创新。“银幕换头术”大有可供挖掘的创作潜力,或许能像 CG 和动作捕捉技术一样,创造出一个新的时代。

  传统特效时期的“银幕换头术 ”,通常是利用现场遮板分裂银幕摄影法对演员进行换头,这一技法古老而且绵延甚久。1992 年,影片《飞越长生 》首次把 CG 技术应用于“ 换头 ”情节,利用数字化蓝背景技术创作出梅丽 尔? 斯 特 里 普 头 和 身 体 反 向 的 奇 异 画 面。

  “银幕换头术 ”的巅峰出现在 2008 年的《 本杰明?巴顿奇事》中,影片不仅运用面部表情捕捉技术塑造出本杰明的各个年龄段,而且“换头术 ”还成功满足了本杰明面部和身体逆向生长的情节需求。

  传统特效时期——现场遮板分裂银幕摄影法,这样的视效从电影诞生之初直到现在,都是吸引眼球的制胜法宝。究其原因,自然是我们对于人体自身的认同心在作祟。

  在梅丽爱创作的《橡皮头人 》(1901)这部短片里面,梅丽爱把自己的头放在桌子上,通过给头吹气让头变大直到爆炸,这样一个一百多年前的简单特效在今天看仍然煞是有趣。

  而在影片《隐形人 》(1933)里面,隐形后的主角把头上的绷带一圈一圈慢慢蜕下,露出一个无头的身体,相信在当年一定让很多观众感觉到了不寒而栗的惊悚。

  之后到了数字化时代,广泛应用的蓝背景技术是一种对拍摄对象和其背景进行色彩分离的拍摄方式。这种技术是为了提供易于计算机进行色彩分离的数字图像,与传统的蓝背景技术不同,这种技术的图像处理是在计算机图形工作站中进行,而不是依靠胶片的曝光或洗印。

  依靠数字化蓝背景技术可以有效地进行色彩的分离,这 一 技 术 可 以 有 效 的 运 用 到“ 银 幕 换 头 术 ”之 中。简单来说,就是可以运用蓝背景把人的头部和身体进行分离,后期在头部的位置合成其他影像。

  影片《飞越长生》便是运用数字化蓝背景技术实现“换头 ”效果的个中翘楚。片中有一个既惊悚又富有喜感的段落,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女主角有了不死之身,所以从楼梯上摔下去之后尽管脖子发生扭曲造成头和身体反向结合,却仍然还“活着 ”并进行了一大段的表演。

  这一段落依靠传统特效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制作方最后决定采用数字技术对头部进行处理。第一次拍摄时先用蓝布套住女主角的头,因为色差的关系,可以在计算机中清除蓝布的图像信息,再用布景中的空背景补到留下的空洞里,这样就能得到一个不带人头的演员形象。接着,演员穿着蓝色的衣服,在一块蓝色幕布前进行二次表演,表演的动作要与实景拍摄的动作完全匹配,尤其是脖子的部分,不能大幅度地发生晃动,否则影响后期的合成效果。

  三维动画技术的出现,为“银幕换头术 ”打开了新思路。我们可以通过实拍和头部三维动画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换头 ”的效果。

黑客帝国矩阵重起下载(黑客帝国矩阵化)

  创作者首先运用旋转扫描的办法获得主演的头部模型,具体做法是将激光照射到一个小型平台上,演员坐在扫描仪的平台上,让扫描仪围绕着他的头转动,激光射到人脸上之后反射到两台 CCD 设备上,并随即转化成数字信息,这样就得到了脸部的物理轮廓和色彩信息。接着,替身演员带着防火头套拍摄在大火中的镜头。

  之后,把前面扫描得到的头部数字模型,按照实景中替身演员的动作进行合成,最后进行贴图和渲染,创造出一个逼真的头部三维动画。替身演员因为戴了防火头套,所以很容易地就能将头部去掉,之后用背景填充被去掉的部分,最后将头部的三维动画与没有头的身体合成,成功实现了换头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手法与之前的数字化蓝背景技术相比,唯一的不同就是替换的头部影像并不是真实拍摄的,而是利用三维动画创造了一个看起来与真实拍摄几乎一模一样的头部模型。这就使得在电影创作中,不需要演员的真实演绎来配合实景拍摄,演员的各种表情动作都能被计算机的 0 和 1 模拟,计算机进一步地渗透进“银幕换头术 ”的领域,“ 换头 ”变得更加随心所欲。

  虽然三维动画特效技术很好地模拟了人类的面部外型,但还是存在诸多的局限。

  首先是工作量的大幅增加,三维动画特效技术需要每一帧的头部动作与实拍相配合,并且面部表情也要同步变化,这就需要特效师反复地进行调整。

  其次是面部表情不太真实,三维动画的面部表情毕竟只是由计算机渲染出来的,人类面部的很多细节都无法真实表现。

  面部表情捕捉技术作为动作捕捉技术的一部分,是在三维动画特效技术之上的一大突破,弥补了三维动画特效技术的诸多缺憾。

  面部表情捕捉技术是通过动作捕捉设备对表演者的面部表情数据进行识别和处理,并把数据捆绑在三维角色面部,使其产生逼真表情的技术。

  以最先进的光学式捕捉技术为例,它是在演员面部关键点安置荧光点,并与模型的相同部位进行绑定匹配;演员表演时多台摄像机对各个荧光点进行监视,计算机根据其提供的数据计算出其在三维空间内的位置,这些数据导入到模型之后,便可使模型做出丰富逼真的表情。

  《本杰明?巴顿奇事》中的面部表情捕捉技术要更加复杂。影片相当于专门为演员布拉德?皮特量身定制了一套面部表情的捕捉系统,为其建立了一个含有70多个基础表情的表情数据库,通过这 70 多个基础表情的组合几乎可以产生任意的表情。

  依靠这一个表情数据库可以对布拉德?皮特进行无记录点的面部表情捕捉,通过对其真实表演的表情进行捕捉识别,与数据库中的表情进行匹配,再重新定位到模型上,最后与替身的身体进行合成,这就实现了“换头 ”的效果,创造出本杰明?巴顿各个年龄段的不同形象。

  借着《速度与激情 7》里让主演“起死回生 ”这一噱头,“银幕换头术 ”在 2015 年曾经被媒体一度推至眼前。

  比如《爱丽丝漫游仙境 》里的红桃皇后,这一形象便是传统特效技术和数字特效技术综合应用的结果。

  《火星救援 》里在火星被饿得面黄肌瘦的马特?达蒙,虽然没有看到具体的创作信息,但应该也有用到了“换头术 ”。

  至于美国队长这一经典形象,只要剧情需要,便可以让他在骨瘦如柴和身形矫健之间任意切换。

  《速度与激情 7》是“复活 ”一个已经既定的形象。从最后完成的影片来看,丝毫看不出哪个镜头里是真的保罗?沃克,哪个镜头是后期合成。

  可以说,这里的“银幕换头术 ”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影片制作流程大致如下:

  1、对于实地拍摄,片方使用了四位与保罗?沃克身高相近的演员,用于捕获主拍摄数据;

  2、保罗的兄弟——科迪?沃克和迦勒?沃克用于特写镜头;

  3、保罗?沃克替身的动作被用作基础层;

  4、将保罗?沃克的 CG I 脸庞与这些素材的动作匹配;

  5、为了创造无缝输出,维塔公司将各种 CG 渲染通道与实地拍摄相合成 。

  美国有一家特效叫LolaVFX 。正 是 这 家 公 司 把 这 一 返 老 还 童 术 用 在 了 电 影《 本 杰明?巴顿奇事》和《 蚁人 》(2015)里面。

  顺便看看Lola公司列出的服务项目,简直就是一家数字美容院:

  ─数字形体整体解决方案

  ─重塑肌肉的清晰度和幅度

  ─六块腹肌的制作

  ─人工痕迹的增加和清理

  ─减少笑纹和其他皱纹

  ─角色年轻化

  ─角色老化

  ─各种眼部效果增强

  ─纹身的安置和消除

  ─隆胸(Wow)

  ─清除皮肤和色斑 ─牙齿更正

  在早期的科幻片和恐怖片里面,创作者们为了创造符合剧情需要的角色,常用石蜡和油灰等材料来改变演员的脸型,后来则使用泡沫乳胶来进行化妆。使用泡沫乳胶进行特效化妆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其中包含的化学物质会对演员身体造成伤害。此外,化妆之后的脸部会显得特别僵硬,影响到演员的表演挥。“换头术 ”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本杰明?巴顿奇事》可以说是一个剧情和技术互动的绝佳个案。剧情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而当技术发展成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影片的创作过程又可以进一步推动技术的进步。

  和《速度与激情7》类似的情怀设置,比如李小龙在 1973 年拍摄《死亡游戏 》时猝然离世,只留下这部影片 20 分钟左右的素材。到 1978 年,嘉禾公司重新编剧和拍摄了这部叫做《死亡游戏 》的电影,把李小龙主演的这些片段和找另一位演员新拍摄的部分拼凑在了一起。我不清楚当年的电影观众看这部影片时是什么感觉,在今天看完全无法接受,一眼就能看出哪里是李小龙哪里不是。

  多年后,李小龙之子李国豪在拍摄影片《乌鸦 》(1994)时再次离奇殒命,此时影片已拍摄完成大半,电影公司用替身加 CG 特效的办法勉强完成了这部影片。

  实际上在某些广告里面已经实现了这类“复活 ”,比如李小龙的威士忌广告和奥黛丽?赫本的德芙广告,都把李小龙和赫本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黑客帝国 》的特效人员曾坦言,做一张 CG 人脸比创造一座虚拟的 CG 城市要难的多。这里的难度一方面在技术上,一方面在电影文本上,还有一方面在观影心理上。在不同的电影里,我们对于 CG 形象的真实感的心理预期是不一样的。比如《疯狂动物城 》里的动物,我们一般都不会拿它们跟真实的动物进行比较,但是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必须得让那只老虎像真的一样,才能让影片具有带入感。

  讲到这里想起一个假说——“诡异谷 ”(TheUncannyValley)假说。

  最先是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在上世纪 70 年代提出。

  他认为,在有关机器人等人造的类人物体不断的人格化过程中,人类对于它们的情感存在一种递增过程中突然衰减的可能。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机器人的喜好并不是与机器人的逼真程度正相关,而是在情感达到峰值时,欢迎大家来这里一起学习:影视后期学习群:96669877会突然产生厌恶、恐惧甚至是仇恨等相反的感觉。

  倘若有一天有人宣称用计算机模拟出了梁朝伟的眼神,我想观众一定不会舍梁朝伟而去拥抱那个 CG 眼神。情感不可能被计算,人性不可能被复制。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黑资讯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 4条评论
  • 瑰颈佼人2023-10-09 04:02:12
  • 式捕捉技术为例,它是在演员面部关键点安置荧光点,并与模型的相同部位进行绑定匹配;演员表演时多台摄像机对各个荧光点进行监视,计算机根据其提供的数据计算出其在三维空间内的位置,这些数据导入到模型之后,便可使模型做出丰富逼真的表情。  《本杰明?巴顿奇事》中的
  • 鸽吻清晓2023-10-08 20:02:40
  • 影片的创作过程又可以进一步推动技术的进步。  和《速度与激情7》类似的情怀设置,比如李小龙在 1973 年拍摄《死亡游戏 》时猝然离世,只留下这部影片 20 分钟左右的素材。到 1978 年,嘉禾公司重新编剧和拍摄了这部叫做《死亡游戏 》的电影,把李小龙主演的这些
  • 寻妄寻倌2023-10-08 23:47:41
  • 部表情也要同步变化,这就需要特效师反复地进行调整。  其次是面部表情不太真实,三维动画的面部表情毕竟只是由计算机渲染出来的,人类面部的很多细节都无法真实表现。  面部表情捕捉技术作为

支持Ctrl+Enter提交

黑资讯 ©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Copyright 2015-2020 黑资讯
滇ICP备19002590号-1
Powered by 黑客资讯 Themes by 如有不合适之处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发展历程| 留言建议| 网站管理